曾經,“理解萬歲”這四個字風靡一時。那時,不少人對看不慣的人或事,或者矛盾發生時用一句“理解萬歲”來相互包容。如今,許多人卻怨社會不公平,怨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怨幸運之神總不惠及自己……怨出了一個個解不開的心結。其實,這種抱怨一切的心態純屬庸人自擾,關鍵是自己沒有認清自己,沒有找準自己做人做事的坐標,沒有真正把握“理解萬歲”的真實內涵。
有一篇《媽媽早醒了》的短文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文中講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位年輕女子因表沒電了,為了第二天早上到公司開會不遲到,便給母親打電話讓母親早晨6點將她叫醒。第二天5點40分正處于夢鄉中的她被母親打來的電話叫醒,她滿腹牢騷,埋怨母親電話打得太早,攪了她的美夢,然而打來電話的母親卻在電話的那一邊保持沉默。后來,在去單位的公交車上她收到了父親發來的一條短信:“孩子,開會不會遲到吧?你母親昨晚一晚都沒睡好。”看了這條短信,她猛然一怔,眼淚奪眶而出。就因為自己的美夢被攪了便埋怨母親,是不是自己太自私了?豈不知母親為了叫她而徹夜未眠。
這篇短文講述的是一家人之間的一件小事。實際上,這類事情是屢見不鮮的。因不明真相,你可能會對他人產生誤解或偏見,也可能被他人誤解或產生偏見,這既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活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心境與修養。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不管你是管理者還是工人;不論你是教師、記者還是醫生、農民,由于個人成長的經歷不同,受到的鍛煉不一樣,接受的教育程度深淺不一致,在這個大社會里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各自的職業崗位上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對人及事物都有著不同的結論、評價、看法,因此,需要每個人客觀、公道、正面的認識,不能由著個人的喜好決斷是非。因為,每個人在社會大舞臺上,既是演員,也是觀眾,相互之間不僅需要理解、捧場,更需要換位、尊重,決不能凡事均以自己的榮辱得失作為評判標準。否則,就會在工作生活當中出現“我不能吃虧”的不正常心態,就會無端平添許多“人人、事事都對不起我” 的無謂煩惱。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尋常人,對人、對事都要抱有一種觀賞心態,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少用挑剔的眼光對待一切;多記別人的好處、優勢,少一些責備埋怨;對每個人或組織所做的事情,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理性面對,用包容和善的心態去理解認識,就不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偏見和誤解,生活才會充滿幸福愉快。
用一句話來講,讓理解貫穿于我們的思想,且莫讓“理解萬歲”成為浮云。
(新疆集團 氣化四班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