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內蒙古慶華人也踏入了新一年的征程,前進、改變、成長…
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鉆一行。”只要把工作當事業來做,就沒有做不成的事。認準一件事去做,不斷摸索前行,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修為,投身其中,最終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也就自然成了這方面的行家。
精益求精的大工匠
楊正林,內蒙古慶華煤化烏斯太焦化機運車間的一名班長,今年42歲的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話不多、略顯靦腆、踏實肯干。2005年進廠以來至今已是第17個年頭。從作叉車司機開始,期間自學成才,掌握了各種機械設備的操作與維護,技能日益精湛。2021年在烏斯太焦化舉辦的“匠心杯”叉車技能比賽中,他憑借優異的機械操作技能水平,榮獲叉車技能比賽二等獎,同時還代表內蒙古慶華煤化公司參加了集團公司組織開展的技能比賽,榮獲二等獎。
2020年12月,三化產粗笨工段冷凝槽出現故障,需要將槽內每層過濾器拆下來進行維修,維修工作全程需要吊車配合,楊正林每天早上8點到達現場,一直忙到晚上11點下班回家,每天工作15個多小時連續堅持數天,從不喊苦喊累。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通過十幾年如一日的拼搏,楊正林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內蒙古慶華煤化烏斯太焦化技術骨干,平日里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實踐經驗分享給同事,通過傳、幫、帶,多名員工也都成為烏斯太焦化不可多得的技術人才。但他仍然不斷加強專業理論和各項相關規程的學習,從未停下刻苦鉆研專業技術的腳步。
楊成林常說,工作就需要準而精,當方向盤握在手時,就肩負起了重要責任。正是這種可貴的責任感,讓他全身心地投入本職工作——“釘釘子”的鉆勁、“鐵杵磨針”的韌勁,鍥而不舍,馳而不息。
埋頭苦干的馬師傅
內蒙古慶華煤化烏斯太焦化冷鼓工段風機工馬忠福,十幾年來,他總是以務實的工作態度,埋頭苦干、沖鋒在前。
2022年春節剛過,馬忠福就接到通知,需要與同事配合封堵綜合供水走廊通往配電柜的大門,消除存在的安全隱患。一大早,大家開始搬磚、和水泥、砌筑。幾個小時下來,馬忠福和同事們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午飯時間到了,同事們都忙著吃午飯,馬忠福一人還在一塊磚一鏟水泥的砌筑,豆大的汗水從馬忠福黝黑的臉上一串串滑落,同事過去勸,馬忠福只是抿嘴一笑,淡淡地說:“你們先吃,我再砌一會,墻砌不完,怕出現安全事故。”他堅持把墻砌好,又用水泥把壘好的墻抹平,這才算完工。這是一個個頭不高的壯年男子,盡管不善言辭,但濃眉下的雙眼炯炯有神,讓人從中讀出一種堅毅。
馬忠福常說,堅持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那樣的工作難題和困境,有時候就需要那么一點毅力,一點努力和一份堅持。
腳踏實地的女漢子
有這樣一句話:“復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行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離心機工是一個簡單而乏味的工種,每天千篇一律的開機、下料、停機……離心機工劉海燕卻能把這一崗位干的得心應手。她規范操作、吃苦耐勞、踏踏實實的工作精神得到大家一致認可。
劉海燕干活不怕臟、不怕累。清硫膏、卸貨、種樹等體力活,她都和男員工一樣去完成,男同志干多少,她就干多少,暗自與男同志較勁比進度。車間的同事們說她是一個從不喊累的“女漢子”,哪里有困難需要幫忙時,只要需要她,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劉海燕的工作,沒有一張報紙一杯茶的清閑,沒有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傲慢,沒有不作為、亂作為、推諉扯皮的庸懶,有的只是一個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忙碌身影,一個默默工作,腳踏實地,謙虛隨和的心境,一個始終心系安全,牽掛他人的責任心。
人群中總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干什么,就愛上什么,就能夠干好什么。正如楊正林、馬忠福、劉海燕,他們充滿工作熱情,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源,始終感染著周圍的人,勉勵著周圍的人。
(來源:內蒙古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