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煤場的塵霧,祝志旺已經?戴?著?沾滿煤灰?的安全帽,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寧夏慶華的廠區內,備煤車間或許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之一。這里沒有焦爐的烈焰沖天,也沒有精細化工的?精調微控?,有的只是煤粉飛揚的作業現場、日復一日的設備巡檢和精準到克的配煤工藝。然而,正是在這片看似平凡的“煤海”中,祝志旺用十六年的堅守與鉆研,將匠心融入每一道工序,書寫了一名基層員工的非凡篇章。
2007年冬,32歲的祝志旺裹著棉大衣?踏入?寧夏慶華,從煉焦車間燒火工起步,在煤塵與火光中開啟職業生涯。2008年3月,他被派往?內蒙古慶華?培訓學習,于5月返崗后擔任煤焦場班長。?彼時?的他,對“配煤”的認知僅限于書本上的理論。車間里粉塵彌漫的環境、?龐雜?的設備和復雜的工藝參數,讓他一度感到迷茫。但他深知,配煤是煉焦的關鍵環節,煤種比例、粒度分布的毫厘之差,都可能影響焦爐的穩定運行。“既然來了,就要學透、干精。”他隨身攜帶筆記本,記錄設備參數、煤質特性和操作要點;下班后翻閱技術手冊,向老師傅請教配煤經驗。短短兩年,他從“?門外漢?”成長為車間技術骨干。
2010年,祝志旺調任運行班班長,這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間,他的巡檢路線在皮帶通廊的地面上磨出兩道淺溝,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錄著設備的“?脾氣秉性?”:下料口需提前半小時清理?黏煤?;皮帶機托輥運行時發出“咯咯”預警,那是潤滑油不足的信號;他把設備當“家人”,靠“聽、摸、看、聞、問”排查故障,帶領班組將設備故障率降到最低。
2016年,他轉任安全員,以鐵面無私的態度扎根基層安全防線。在煤塵彌漫的作業現場,他每天穿梭于轟鳴的皮帶通廊與煤場之間,用?鷹隼?般的目光掃視每個環節。發現員工不按要求戴安全帽時,他立即?手把手?示范規范佩戴;夜晚值班巡檢崗位,看到員工?睡崗?、?置?設備安全于不顧時,便會?一絲不茍地?講述安全的重要性,要求員工自覺遵守崗位操作規程;遇到施工單位的“三違”行為,他會毫不留情地叫停作業,并下發整改單。“帽帶松垮?看似?是小事,可事故專挑僥幸鉆”,他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2019年,祝志旺憑借過硬的技術積累和管理經驗,晉升為備煤車間工程師。身份的轉變并未讓他遠離一線,反而讓他以更系統的視角扎根現場。那些曾經記在筆記本上的設備“脾氣”,?轉化?為車間每日的配煤比、細度、水分參數,就連辦公桌上的計算器也開始?咔嗒?響個不停。
2023年4月,祝志旺?升任?備煤車間主任后,他深知“獨木不成林”,要求各班組嚴格落實“師帶徒”制度,并定期組織技能練兵和事故案例分享。2024年?初秋?,剛做完手術的他不顧醫囑,術后三天便返回崗位,盯著煤場堆取料車大檢修現場說:“設備就像孩子,不盯著不放心。”如今,面對智能化轉型的浪潮,祝志旺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在他眼中,這片承載了青春與熱忱的“煤海”,永遠有未被發掘的寶藏。
在寧夏慶華的廠區里,備煤車間的皮帶依然晝夜運轉,將?成百上千萬噸?精煤送入焦爐。而祝志旺,這位在煤塵中打磨了十六年的“匠人”,用足跡丈量著每一寸生產線,用筆記凝結著每一份經驗,讓平凡的崗位在煤塵的?碰撞?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那是一線工人對職業的熱愛,更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極致”的永恒追求。
(來源:寧夏慶華煤化備煤車間 張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