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油、少氣、富煤,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表面看,在中國發展煤化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由于受政策、資金、資源、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近期不少煤化工項目已被取消,正在建設的項目大多難以按計劃投產。據保守估計,煤化工“爽約”項目總額超過3500億元。其中原因,值得深究。
煤化工項目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耗水量大,而煤炭資源集中的三北地區水資源匱乏,不利于當地生態平衡。加之遠離主要市場,后期也會造成當地供需不平衡。近年來國家越發強調能源利用效率和環保,2012年公布了一個技術指導標準,明確給出了能效、能耗和水耗的基本指標和先進指標,對煤化工行業的發展進行宏觀的調控和規范,煤化工項目立項報批都要考察三個指標,因此也限制了一部分準備投產的煤化工項目。
“逢煤必化,遍地開花”,幾成煤化工高速發展的代名詞,但由此也導致盲目建設和產能過剩。例如煤制甲醇,2000年國內的甲醇產能在348萬噸左右,2005年產能達到720萬噸,目前甲醇產能增長到5800萬噸,產能十年增長了十幾倍。在嚴重供大于求的形勢下,甲醇在短短幾年內就從4000多元/噸跌至2000元/噸。
早在2006年,國家就意識到煤化工發展的無序性和未來風險,開始施以整頓措施。當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加強煤化工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指出在相關規劃編制完成并得到國家發展改革部門確認之前,暫停核準或備案煤化工項目。在煤制油方面,國家發改委在2008年9月發布《關于加強煤制油項目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除了神華集團的兩大煤制油項目外,一律暫停其他煤制油項目的審批。
我國煤化工技術開發尚不成熟,與國外先進技術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技術進步速度也比較緩慢,盲目投產擴張并不有利于行業發展。
當前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能源問題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煤為原料的化學工業逐步地顯示出競爭優勢,發展煤化工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國家對于煤化工的各項限制不代表禁批,為保障煤化工產業后期健康發展,應注意以下問題:
邁過缺水坎,維持生態平衡。新型煤化工項目的建立需要水資源充足,因此水供求方面首先要得到滿足,避免有煤無水。此外,作為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煤化工項目可能會造成當地生態失衡,新建項目必須以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為前提。
重視煤化工產品投資方向。現代煤化工產品大體可分為傳統產品和能源替代品兩大領域,對于前者應選擇那些與石油化工路線相比具有相對優勢的煤化工產品。能源替代產品是新型煤化工的潛在市場,前景廣闊,是今后發展的重點。
注意投資區位的選擇。在項目選址時應側重于煤炭資源條件良好、煤種與規劃項目匹配程度高的地區。另外,如果當地煤化工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也有利于項目投產后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依據上述條件,山西、河南、云南、貴州、山東、安徽、寧夏、陜西、內蒙古、新疆等傳統產煤大省、自治區在發展煤化工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區位優勢。
綜合發展“多聯產”系統,不斷延伸產業鏈。產品方面應形成化學品、液體燃料、電力、熱力、煤氣、建筑材料和金屬材料等關聯生產,以達到資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環生產以及環境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的開發,在技術開發、工程化推進以及商業化運作等方面積累豐富的經驗,為今后大規模產業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